三皇五帝, 對應原始社會,夏商之治則是奴隸社會……原來夏商之治居然是奴隸社會!
張宗子初初撈一眼表格,心中泛起的不服念頭逐漸淡去:這大開本的教材中, 每個社會階段都附送一個表格,列有如人均壽命、醫療水平、文化水平等等幾個指標, 剛才反對沈曼君的論據便來此。沈編輯覺得原始社會是《禮記》中所描述的大同之治的模樣, 什麼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什麼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等等等等等,全都這張表反駁, 表中列的數據, 人均壽命不過20左右, 這哪來的老有所終, 不是根本沒老就該死嗎?
張宗子是無論如也不能認為十歲就算是‘老年’的, 至少也要過四十歲, 才有底氣說一聲不惑之年, 老吧!雖然教材裡也有附注,解釋人均壽命低下,不代表所有人都是十歲左右死去, 而是原始社會的嬰幼兒夭折率極高, 五歲以的孩童容易死亡,會讓人均壽命比成年人能活到的普遍年紀要低,但按直覺來講, 人均壽命十歲的社會,人能活到十五歲應該就很少見。這大同社會有什麼向往的?
為什麼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不是因為大家都是道德之士,而是生產力水平太低!人的腦子也傻傻的,根本沒展出私有製的概念……
張宗子在私有製加一個符號,覺得這說法也很有意思,雖然字數比原有的那些習語要多,譬如私有製,其實在文章中可以表達為‘私’字,而這個‘私’字又可以用作許多種意思來理解……但這種一詞多用的做法其實也代表語義的含糊,一句話做出多種解讀的可能大增,這也是為如今眾人都在大搞‘六經注我’,買活軍這裡所有表述則都務求精確,私有製就是一種財產製度,而不是什麼‘私’。
至原始社會的婚姻,那更不必說,什麼族內群婚製、族外群婚製,又有什麼從妻居、從夫居,實在是亂七八糟的……原始社會的生活,還蠻新奇的!
張宗子倒不是說向往,就是以求知的角度來說覺得大開眼界,但能想到儒教眾生會如想,這樣亂七八糟的東西,簡直不雅到極點,當然和聖人所說的大同社會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也就談不以敵之言而證我之道,沈編輯的驚喜完全就是誤會——
至說三皇五帝之時,是大同之治還是原始社會呢?原本沒有彆的答案的時候,張宗子其實也不是很相信所謂的大同之治,覺得這不是能想象的境界,因為生下來就充滿許許多多的欲.望,怎麼能做到人人無私欲?此時仙書的這番理論,似乎反倒更合理一些,原來不是因為太高尚而無私欲,是因為太懵懂而無私欲啊……
希望《華夏萬年曆》中,能有關原始社會更多的闡述,其實就是從古籍中也可以找出許多‘群婚製’和‘母係氏族’的遺痕呢——什麼聖人感天而生,無父……是不知其父吧,的確,周禮也有言,中春之月,奔者不禁,又有巳節‘會男女’一說,說起來不都是群婚製一樣的東西嗎……
一說到考據、金石什麼的,張宗子這樣舊式的文化人還是禁不住一陣一陣的興奮,不容易找到一種仿佛更有‘邏輯’的說法,此刻便迫不及待往下看去,從原始社會跳到奴隸社會,其餘一切細節則暫時略過不細看。
原來夏商是奴隸社會啊……這麼說的話,周代的確是封建社會,封建封建,這兩個字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張宗子饒有興致看著關奴隸社會的種種知識,並且試著和對三代的理解對應——但三代實在是太久遠的事情,張宗子也隻是知道一鱗半爪的東西,對三代中殷商的認識,主要還來《迷信統治》一文,倒是周代開始,存世文獻逐漸增多,所解得還多一些,至夏、商,這完全是憑著教材中怎麼說,就怎麼去理解。
奴隸社會的標誌性生產工具是青銅器,社會形態以奴隸主-奴隸為主……到這裡的時候,頓一下,想到在雞籠島說的一些傳聞:雞籠島的生番似乎就是在奴隸社會和原始社會之間徘徊,這些生番以氏族群居為主,氏族之中似乎沒有森嚴的等級,頭領之下人人平等,而但們若是把敏朝的百姓給擄掠回去,又沒有殺死,那就是會將們視為奴隸,奴役起來。
原始社會是不留戰俘,直接殺光的,所以,和原始社會比,奴隸社會其實算是個步,至少可以節約人命,雖然要做苦活,但能活下來,在社會層麵倒是比立刻就死的,死的話,浪費把養到這麼大的糧食——這糧食可是寶貴的生產成果啊。
而且,奴隸社會第一次有完全脫離生產的階層奴隸主的存在,讓們有閒心去琢磨著統治的事情,展文字、政治,所以奴隸社會算是曆史的步……其本身也是生產力展的表現,隻有一個人的生產力能製造出剩餘產品,彆人才會想去奴役,試想如果大家拚儘全力得到的糧食也隻是足夠勉強裹腹的,那麼彼此之間的暴力隻會有一種形式,那就是我餓便殺你吃,因為留著你,你也不可能獻給我糧食。
這種種概念,都是非常新奇的,甚至超出一個人的想象——奴役人居然還算是生產力步的表現,在社會層麵還是更有效率更不浪費的,這些所有的觀點都仿佛抵觸一個人的直覺惡,但仔細想來卻又合乎情理,這主要是因為,哪怕奴隸社會的習俗已經是張宗子想象中的殘暴,而原始社會的慣例要還是要比所能想的更差——想一想,若是吃不飯,便去打的鄰居,打下來之後也不讓們給做活,而是直接殺吃肉,這……人相食,而且是慣例相食,已經超出殘暴,而是一種抵觸倫理的感覺,甚至讓人有些惡心。
原始社會絕不是大同之治!張宗子很快下決定,但隨後又有點兒迷糊——教材裡也談到,如今華夏國一些番族還在奴隸社會的餘痕中,主要表現在,們一旦缺少勞力,便會理直氣壯‘抓娃子’、‘抓蠻子’,抓族外的奴隸來給們乾活,並且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也是奴隸社會的一個特征,奴隸社會中,奴隸人是正當的關係,完全不會受到社會規範的打壓。
仙書裡這些泛泛而談的知識,應當是六姐繼承仙界的道統而來,而針對敏朝現狀的解釋,則應該是六姐撰而成。而張宗子此時便不能不懷疑謝六姐是在隱射什麼,因為據所知,喜歡‘抓娃子’的也不止是生番,還有各的藩王宗室,甚至連一些無法無天的大主都會抓壯丁,此時的私牙,所賣的人口來路可不正,不乏百姓抓,淪為奴隸的……
唉!看這教材裡的介紹,大概敏朝的落點應該是在‘集權主社會’,這看似還跳過奴隸社會後的封建社會呢,但仔細想想,著實讓人臉紅——實在也沒什麼得意的,許多方看似繁榮開化,而內裡的瓤子還是讓人反感的奴隸製,甚至窮一些的方還有還在原始社會的!
張宗子並不想彆人抓走去做奴隸,也不願意一餓肚子就抓一個奴隸來給乾活,喜歡大家都兒的,你給我乾活,我便給你錢。覺得倘若一種製度讓人反感,那便毫無疑問是十分落後的,而買活軍的確代表一種令人憧憬的,步的將來——買活軍的製度然不是集權主社會嘍,仙界至少也處在未來大同社會裡吧……一個人如果能住在製度步的社會,那的確就不該選製度落後的社會。從道統來講,買活軍的確也很優越,處處讓人喜歡……
亂七八糟的想著,對奴隸社會的許多細節甚至不忍細看,如奴隸社會的人均壽命——也相當的低,不會超過25,們的醫療水平、婚姻製度等等,都不算是太高,奴隸社會的婚姻製度雖然已經開始在奴隸主中實現對偶婚,但奴隸和由民中還是很常見群婚製,教材裡還談到奴隸社會中新出現的殉葬和酷刑。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原來殉葬是起奴隸社會啊!也對,原始社會戰俘都殺死吃掉……不會活到殉葬的那天……奴隸社會才有私有製,才有一人屬另一人的觀點,因此才會有殉葬……
這都是原本的知識,新鮮的觀點詮釋後,帶來的全新的思考,張宗子心想原來黥、劓、刖、宮、大辟這五刑還算是的,酷刑的出現代表受刑者還有存活且繼續服務的可能,比敵人會直接殺掉算是一種步……
似乎很不合理,但仔細想卻又是合理的,雖然有時候常常到親人和朋友表‘生不如死’的感慨,但那都是吃得飽,而且一貫吃得飽的人,才會有的一種感覺。張宗子去過雞籠島,現在知道那些常年徘徊餓死邊緣的人,們隻有一個強烈的念頭,那就是要活。
活,是一個人最本能的欲望,能活得下來,都算是一種步。按張宗子的想象和教材的說法,奴隸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也頗為低下,百姓們大概都和如今的饑民差不多,能偶爾吃飽就很不錯,那麼對們來說,活下去的欲望是最濃鬱的,哪怕是做奴隸,也比戰敗直接殺才。
真有資格談尊嚴,談不願奴役的,那肯定至少是做過奴隸主的,對換到此時,則是……有恒產,有恒業的人,隻有這些人才有對尊嚴的認識,奴隸社會得人和人第一次變得不一樣,有一小部分人展道德、尊嚴、文字……這些東西,更靠近張宗子所理解的‘人’,而大多數人口,則還是更像是野獸,沒有尊嚴,不懂文字當然也沒有道德可言……雖然是一樣的種族,但仿佛已經分成兩個世界!
和如今的社會又是其的相似!
張宗子不由悚然而驚,又一次認識到,如今的文盲百姓,這些像奴隸而又比奴隸一點的階層,一樣識字者,統治者,封建社會中的‘封建者’,集權主社會的‘主’所鄙薄。
這些高高在的人,便如同們對女子的三寸金蓮背後所隱藏的惡臭膿血熟視無睹一樣,對佃農,對莊客,對流民對一切無恒產不識字,社會階級和們不同的人,又是多麼的冷漠和不屑。
這天下,不識字的人有九成之多,們的哀痛與康健,實在有誰關切?們的故事和心聲,又有誰能敘說?
和卓珂月所的《賽花巧耕田》,或許是如今天下無數戲文中唯一一個以農事,以農婦為主角的戲本,九成人口,們在汗牛充棟的文字中跡完全空白,們是龐大的沉默者,統治者壓根就不關心們的心聲,們之間的交際隻生一個點——佃租,不管怎麼樣,租子是要交來的。
租子,就是佃農所創造的剩餘產品……教科書儘可以說這是一種步,但在張宗子看來,這樣的行為,把一個人所創造出的,除維持存活之外的所有產品全都拿走的行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集權主社會,所統一的一種共性的行為,教科書的用典是非常到位的——
剝削!
故為吏牧民者,競為剝削——剝削黔黎,塗毒天下。
邪惡的,冷酷的,讓人厭惡至極的,而下的,剝削!手機地址:(小)看書更便捷,書架功能更好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