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0 章 奇思妙想出答案(1 / 1)

頭一次聽到這個名詞,引得大宸許多人疑惑不解。

這是什麼稱呼?

看到評論區裡有人在問,古古適時出聲解釋,【我們現在叫鹽堿地,但在古時候的大宸,可不是這個叫法。那時人們把那類因含有大量鹽分和堿性物質而無法種植作物,又或是地裡的作物生長十分不良的田地,稱作鹽漬田,或者鹽漬土。】

【但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類土壤之所以影響作物生長、甚至嚴重的情況下,整片田地都無法長出莊稼,都是因土壤中的鹽堿過多,土壤滲透壓太強導致植物失水。】

鹽漬土大宸許多人都知道,概因那土裡是有股十分明顯的鹹苦味,所以不知從何時起,這類土就被人叫作鹽漬土,還有鹽漬田也是同理。

“堿性物質?這是什麼東西?”

農田裡有人不解,不光是他們這些常年在地裡乾活的人疑惑,就是某些自恃常識淵博的人,也是頭一次聽說這個名詞。

古古一笑,全當這些人又在故意演他,所以就沒有給他們進一步科普的想法,而是接著後麵的故事講道:【李稷自然也是不知道鹽堿地不長莊稼的原因,但是從北疆回來後,他的探索創新精神好像就再上了一個高度。】

【不知道原因沒關係,那就試!用各種稀奇古怪的辦法去試。反正都是土,又不要錢,失敗了再換另一個辦法重來就是。】

【昭元十一年,李稷帶著農務司的幾個屬官出京,去到當時京都附近的一個小縣,名叫石華縣的地方,因為這裡剛好發現有幾塊鹽堿田可讓李稷實驗用,所以神昭大帝大手一揮,直接把那幾塊田地買下做實驗田,讓李稷研究個夠,想啥時候回來就啥時候回來,一直待在地裡研究也隨他。並且,還調了一隊衛兵護衛他們的安全,生怕這些研究人員出現意外。】

好吧,最後一句純粹就是古古的調侃加題外話,但這也確實是曆史上的真事兒。

他笑道:【曆史上的神昭大帝相當開明,哪怕國庫再沒錢,也沒短過農事和民生方麵搞研究的錢,手下人要什麼給什麼,還不指手畫腳,我願稱之為古代最佳好老板。】

嗬……

一群人對古古的彩虹屁已經免疫,翻著白眼兒冷笑。

【李稷到地方之後,立馬指揮人開始實驗,在鹽堿地裡種莊稼和其他植株,最後果然無論是施多少肥、照顧得多仔細,最後長出的植作物也十分稀少,情況不一,發育的不儘如人意。】

【李稷於農事上的天分,讓他很快猜到可能是鹽漬田裡的土壤有問題,但他又不知道問題根因是什麼。於是曆史上,這位農神大人稀奇古怪的給鹽漬田改良土壤的辦法來了。】

古古的口氣聽起來很怪,很是調侃,又像是打趣。

【第一種:他覺得鹽漬田的土壤有問題,是有病的,眾所周知,人生病了得吃藥,那土壤‘生病’了能不能也用吃藥來治療呢?】

【當時李稷聽人說,百裡疾那裡有一種專門治療脫發,

令人頭上重新長出頭發的藥,有人用過效果十分不錯。李稷二話不說就找上百裡疾,讓他調了上百幅藥來,再用水衝泡了灌鹽漬田裡,給土壤治病。】

大宸諸人:喵喵喵???

聽起來好像沒啥毛病,但是……給土壤治病?你是懂學醫的。

不,不對,他們搞錯了,李稷哪會醫,他就是種田的啊!

古古麵帶微笑,【但是數不儘的藥湯倒下去,一連給地灌溉了兩個月,再種上作物還是一樣長的稀稀拉拉,問題還是沒解決。】

有人心道果然,治人的藥哪能用來治土呢?

唉,純粹是異想天開。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李稷的這一想法時,是不是都會忍不住想笑,覺得他腦回路清奇,不同於常人。】

【但是……科學本就是需要大量奇思妙想的試驗的,你不試,你怎麼知道這種方法不可行呢?辦法源於實踐,有時一次不經意間的行為可能恰巧就是問題的最優解呢?】

【古代沒有高科技,但先人的智慧亦是無窮的,他們對問題的探索欲絲毫不比我們低,也正是曆史上無數在人看來啼笑皆非的試探行為,才終得到問題的正確解題答案。】

古古溫聲說完,屏幕上展示出下一段曆史記載,正是關於李稷對鹽漬田的大概改良過程和實驗辦法的。

【給土壤治病的辦法失敗了沒關係,李稷還有第二種辦法、第三種辦法……】

【他曾試過挖走鹽漬田的部分土壤,將其他正常的土壤移至鹽漬田中,和原先的土壤混合著種植植株、作物。

這個辦法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如果原先殘留在鹽漬田中的土壤太多,仍舊會影響作物的生長,且這個辦法本質上其實並沒能解決土壤問題,隻是用好的土壤轉移了壞的土壤,在原先的地方進行耕種罷了,問題仍舊還在。】

【除了在鹽漬田中施大量的肥來改善土壤、包括加入不同植物的草灰、糞便等試驗方法,這些方法達到的效果不一,但離將鹽漬田變成正常的可耕種田地,還是有差距,其中,李稷還想過用水洗鹽漬田的主意。】

但是這個水洗,不同於洗一件衣服什麼的,洗田也不是這麼洗的。

聽到這個更離譜的辦法,大宸有人搖頭哧笑,也有人哭笑不得。

這李稷真是什麼辦法都想出來了……

【但是你還彆說,正是這個在當時人看來跟‘腦子有病’一樣的辦法,也是當時幾個辦法裡讓他們最快見到改良效果的一個。】

?!

古古這句話,令不少人微微一驚。

【當時李稷等人分彆在不同的鹽漬田裡,同時試用幾個方法,隻有這最後一個用水洗田讓他們最快見到成效。】

【李稷命人將那塊鹽漬田一左一右,挖了兩個溝渠,一個用來引水,一個用來排水控製田裡的水位,反複向地裡進行灌水浸泡、排水晾乾,然後再放水浸泡,反複重複這一過程。

咱們現在說起來簡單,但其中試驗時手

法的調整、水量的控製以及需要灌水多少次,這一切的一切都得靠李稷他們在實驗中摸索,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一滴都需要他們自己去探索發現。】

【這一實驗,就整整試了三年時間。最後,這個用水洗田的辦法是當時他們得出改善鹽漬田最有效的辦法,並且後期,在用水洗過田後再搭配上各種草木灰以及肥料,鹽漬田中的鹽分和堿性物質被大大的降低,一些含鹽堿程度不高的田地,通過李稷的這兩種方法就能得到相應改善,正常長出莊稼作物。

有些鹽堿度高的想要達到正常耕種的標準,改良土壤所要花費的時間也會延長,這個視情況而定。】

【但李稷探索出的這兩種辦法傳播開來後,也確實給當時大宸某些鹽堿地多的地區,提供了擴大糧食種植範圍的機會,不至於說,人們一碰到鹽堿地就束手無策,隻能任其荒廢。】

【後幾年,李稷更進一步研究改良鹽漬田的土壤辦法,希望能種出更多的糧食。

直到昭元十七年,他對鹽漬田的研究仿佛到達了瓶頸,但當時,根據他多年試驗得出的辦法,已經大大縮短了鹽漬田的改良時間,除了某些鹽堿化特彆嚴重的需要的時間較長一些,其餘普遍的鹽漬田平均經過五到十年左右的時間不等,與普通良田無異。】

【於是,李稷的研究重心開始轉變方向。】

古古再切換圖片,這次屏幕窗口上又顯現出一幅簡圖。

寥寥幾筆,畫的是一個中年留須男人,手捧著一團似石頭、又似某種植物根塊的東西在看,表情疑惑。

【昭元十七年,這個時候大宸離統一天下已經不遠了,而當時大宸現有的耕種技術已經逐漸得到相應提升,說白了,就是處於一種現有技術進無可進,要想再創新出新農具和耕種技術又很難的一個階段。

當時李稷正思索著如何能再為百姓增加糧產量的問題,也就是這時,他老家的那群人在許州借著他的名聲惹事兒,李稷聽到風聲後,就回了許州一趟。】

【正是這一回去,有了史書記載中他喊出的那句‘四代不同堂’的口號;以及,古代版土豆的發現。】

這句口號之前古古在直播時曾有提到過,大宸一些人還記得。

【李氏本是李家村中的大族,一個村兒裡大半人都沾親帶故的,但這些人也都是普通人家,混的最好也就是當時調戲李稷妻子的那個族兄老爹,可也不過是個衙役而已。】

【然而李稷的身份地位卻早已今非昔比,他不再是昔日那個田舍郎,為護妻子還反被人指責、暗中打折了腿,現在的他成了天子近臣,皇帝看重的存在。】

彆說是一個衙役,一百個衙役綁一起地位也沒他高。

【於是他昔日那些族中親戚看李稷發達了,就也想跟著沾光,想要讓李稷重新認祖歸宗。】

【並且此事好像還不需要征求李稷這位正主的同意一樣,就默認和李稷是一家人了。】古古也是搖頭氣笑了,【曆史上的李稷剛回到許州老家,走在縣裡的路上,就聽聞路人議論李氏之人近日來的張揚之舉,大概意思就是他們族中出了李稷這麼個人才,宗族興旺起來了,最近都流行鼻孔看人之類的。】

【這一聽,李稷直接氣的好脾氣沒有了,也沒了再回李家村和李氏中人私下說清楚的念頭,讓他們彆再借著自己的名聲行事,畢竟他早就不是那一族的人。

而是直接去了府衙,加急辦理新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