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1 章 大宸試吃官(1 / 1)

【明明景德年間李稷就已經出了族,另立了新戶,為什麼現在又要再辦一遍新戶書呢?】

古古做出解答:【因為當時新法推行,對戶籍上管理也變了,新戶書和景德年間的舊戶書有很大不同。】

【打個比方,景德年間自立門戶,開了戶書能證明你和你老爹不再是一家人,今後各過各的日子,你是你這一戶中的一家之主,但你們還是有著共同的祖宗,還是同屬於李這個姓的一個大家族中,隻是你自己成了這個家族中新的一個分支而已。】

從本質上來看,就像是從根不同源。若是其他支的人犯了事,不會牽連到李稷頭上,但是如果說李氏中有人犯了謀反等大罪,哪怕是處於九族範圍外,將來若要出仕入朝,甄選祖上背景時知道此人有親族中曾犯有此罪的,也將影響李稷仕途。

這就是古代家族之間聯係緊密的一重因素。

【但是新法之後,辦理下來的新戶書規定不是這樣的。

你成了一家之主,你選擇出族,那麼你跟這個李氏一族在法律上就不存在任何關係了,你自己就是自己後代的老祖宗,你的宗族從你這裡開始是第一代。你與從前的家族就如同八竿子打不著的陌生人一樣,毫無瓜葛。】

從此井水不犯河水,斷親斷的無比乾淨。

大宸諸多人聽了古古的解釋,也紛紛明白過來其中的不同點在哪裡。

有些人聽後不樂意,但也有人覺得有好處。

對於與家族中人關係不和的人來說,他們想要的就是這樣啊,奈何……大宸現在還是維持著舊法,戶籍上也無分毫變動。

【一聽說李稷回許州去府衙辦了新戶書,還放出話來與李家村李氏毫無關係,那李氏眾族老自然是不願意,但他們一個普通百姓,又哪裡能奈何的了已是高官的李稷?】

【所以,他們就使出了大家最熟悉的手段。】

【趕在李稷離開縣城的最後一天,當著城中百姓的麵就上演了一出好戲,一群人跪在李稷麵前又是後悔當初之事,又是痛斥自己之過的,說一千道一萬就是不想和李稷徹底脫離關係,讓他重新認回宗族。】

【這擱現代,不就是活脫脫的道德綁架嘛。】

古古撇撇嘴,萬分不屑,李稷這樣地位的人一旦攀上,那能帶給他們的就都是實打實的利益,他們自然是不願意放棄這麼一個金大腿。

想想看,人來人往的城門口啊……

那麼多人看著,一群七老八十的老人還有男男女女或跪或拉著李稷的衣袖痛哭,這讓圍觀的人怎麼看,被圍觀的人更是下不來台。

特彆是李稷還是官身,萬一此事傳出去,被有心之人拿出去做文章,說他不仁孝、或是欺壓百姓,這偌大一口黑鍋壓下來,就是後麵真相大白,李稷也總要惹一身臊。

【但李稷鐵了心不想再跟這樣的家族扯上關係,再說,他那條腿當年為什麼斷?這樣的家族實沒有留戀的必要。】古古搖著頭每說一句,某個坐落

在山下的村莊中的大部分人臉就白一分。

他們要是知道李稷有這能耐,當初怎會任那混球胡來,必會為李稷主持公道啊!

但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後悔也沒用。

李稷已經是木家村人了,就算是新法還沒立,但依著舊法,他們能跟李稷扯上的關係實在不多,更彆提現在光幕曝光其中內情,天下人會如何看他們?

真是……想都不敢想。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稷當眾喊出了那句‘四代不同堂!’,並言:‘戶書已下,他已非李氏族人,若有人再敢稱他同族之人,便是有違新法,違法者當處刑!’,也就是這一句話後,李氏中人不敢再鬨。李稷就這麼離開許州,今後除回去為父掃墓外,再沒回去過。】

【恰恰是李稷喊出這句話後,他過往的故事也越傳越廣,一同被廣泛傳播的還有出自李稷的這句口號。

現在來看,其中可能不乏有朝廷在背後推動的結果,因為剛好是戶籍改動沒兩年,新法推廣之際,就正好發生了李稷這樁事,用來作宣傳是再好不過了。】

現朝中官員:不用你提醒,我們也看出來了。

隻此刻諸多世家大族中人多有不悅,之前古古提到這個政策時,他們就快氣死了,現在再聽到也還是一樣的心情不暢。

蕭臨淵此舉簡直就是在和他們作對,雖然……他做的其他事情也像是在和他們作對就是了,但不管聽到幾次,他們的心裡也還是不能不氣啊。

【李稷離開許州,收到荊越的書信,信的大概意思就是許久不見李稷,想他了雲雲,問他能否走海路回京?這樣也能快點見麵。

李稷信了他的話,坐船走海路回京,這樣至少能節省半個月的路程,於是他拐道去了綾州。】

【但是李稷時運不濟,第一次坐船出海就碰到暴風雨,然後船在海上迷了路,一行人就這樣在海上連飄了大半個月,最後飄著飄著來到一處島嶼。】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當時李稷一行人船上的物資已然耗儘,再不補充食物和水,他們隻有等死的份兒L。】

【於是,他們就登上了那座島,想要找些食物和水。好在島上的淡水資源豐富,且像野果什麼的也有些,但是想要靠吃這些東西支持他們坐船再找回大宸去,還是有些困難。】

【也就是在這時,李稷在島上發現地裡長的一種像是野菜一樣綠油油的植物,但是他又是第一次見這種植物,也不知能不能吃。】

【但一行人都到這個份兒L上了,管他能不能吃,李稷就偷偷摘了片葉子送嘴裡吃了,等了一會兒L,見無毒,就招呼眾人過來拔菜葉,想將這些沒見過的綠菜連同根部帶土都運船上去,也好充當口糧。】

在船上邊種邊吃,誰知道他們下一次找到陸地是什麼時候,且古代船上又沒有什麼保鮮技術,不多留點儲備糧,萬一下次在找著食物之前餓死了咋辦。

大宸眾人見古古笑了,就知此事還有轉機。

【但是剛拔沒多久呢,隊伍中就有人發現這種綠菜葉子的根部長著一些圓垞狀物,數量還不少,他們中也沒人見過這種新奇的東西,分不清這些長在根係上的是什麼玩意兒L,於是就去問李稷這些東西要不要一起移栽走。】

【李稷當時想了想,大概是認為總歸是長在根上的一部分,萬一要是將之去除了菜活不了怎麼辦?於是就將這些長在根上的東西一並帶上船了。】

【但他萬萬沒想到,最後正是這些數量眾多的根部物救了他們滿船人的命。】

【據史書記載中李稷對此事的闡述,後來他們船上食物吃完了,最後隻剩下堆積起來的這些根,還有長在根上的圓垞物。

一次,他們要將這些根燒了取暖時,他們突然聞到一股香氣,就像是什麼東西被烤熟了發出的食物的香。】

【李稷看著那些圓垞物思考再三後,帶頭吃了下去,最後他發現他不僅沒死,這種東西的味道也還不差,至少比起它的葉子要好吃的多。】

古古臉上的笑更燦爛,【然後李稷就給這長在根上的東西命名——地豆。

一船人靠著一堆地豆在海上成功活到項廣派來的人找著他們,至此李稷才終於脫險。

一入京,他就把此行的遭遇告訴了蕭臨淵,還將這帶回來的新物種拿回農務司進行研究和栽種。】

【而李稷帶回來的這東西,在咱們現代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土豆。】

【而地豆正是土豆的前稱。後來李稷在確認這東西的高產和食用價值之後,還帶著軍隊找去曾經登陸過的那座島,將島上的地豆連葉子帶根都挖了回來。】

【研究出吃法後,地豆開始在大宸全方麵推廣栽種,也是當時大宸難得的一種高產作物,給百姓能吃的食物列表中又增加了一項,可謂功德甚高。】

【地豆的發現,還給了李稷新的靈感。】

【他愛上了這種到處尋找新作物的行動,經常在大宸各州跑,遇到不認識的看著像是能吃的,就先用動物試毒,然後再是他們自己來嘗。

有時甚至還帶兵出海溜一圈兒L,看能不能再找到可食用的作物帶回來。】

【咱們網上還因此給李稷新封了一個稱號——大宸試吃官,走哪兒L吃哪兒L,哈哈。】

說起來可樂,但這何嘗不是李稷對民眾的奉獻。

【古有神農嘗百草,今後李稷試百食,在那個年代人們的認知有限,不知道科學、不懂物理和化學,更沒學過生物,他們能仰仗的隻有自己為民奉獻的一顆心和為國為民的信仰。】

【當時大宸後來送到百姓餐桌上的每一份新的吃食,都有李稷和他的部下嘗的第一口,被稱時代先驅者,便是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

至今,隨李稷一路同行為國奉獻半生的那些人,他們的名字都記錄在冊。

古古手指輕點,光幕中出現一份書冊記載的圖片,那整整一頁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人的名字。

【每一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能青史留名者,必是於國於民有大貢獻之人。】

【史書記載中,他們發現的十七種推廣至大宸民間的可食用作物和果蔬,有一些已經隨著時光的流逝消失在了曆史當中,但有一些,至今還留有它們的存在。比如,土豆、桑榆葉子和果實、沙果等。】

【晚年,李稷時常腹痛,被診有胃疾,可能也與他後期嘗過的東西太多有關,後死於病痛。】

畢竟,誰知道他的東西哪樣有毒,哪樣沒毒呢?

有些食物又生來相克,照李稷這樣以身試吃的吃法,得有胃疾也不奇怪了。

【曆史上的他,活到五十八歲,於昭元一十五年逝世。】

【他死後,被封傳世閣功臣受永世香火供奉,棺槨葬於神昭皇陵,神像立於許州。居傳世閣一十八功臣第七席,對應天上一十八星宿第七神官位,位列東方青龍箕宿星,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