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給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他們總能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存在和發明。】
在溪邊捕魚的李稷拿著魚叉坐在岸邊的大石頭上休息,聽到光幕中後世小輩在說自己的事跡,又聽好友的名字出現,轉頭看了看正蹲在溪邊,用水洗著某個木製長條狀物的荊越,讚了聲,“阿越有巧思。”
荊越笑著回答,“做水梯出來不難,要將你這根腿架做出來才是個精細活兒。何況梯田還是你出的主意,論聰明才智,你也不差。”
李稷這條腿當年被人打折後,就再沒好過,落下殘疾,走路不穩,跛腳,稍微走快一點兒就會摔倒。
後來遇到荊越,他說要幫他做一個能支撐他那條腿平穩走路的器具,在今天之前做了好幾個東西出來,然都沒達到預期的效果,使用上不夠靈活,走路依然跛腳。
但李稷相信荊越最終能成功做出來,不光是出於對他這個朋友的信任。
還因為,他是天工荊越。
一個被曆史在工匠技藝上認證過實力的人。
他第一次聽到光幕中人提到自己名字時,是不敢相信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有著農神之稱的人是自己的,但現在古古將他的出身一公開,再加上,他身邊也隻認識一個叫荊越的朋友,毫無疑問,他們就是這期直播要講的兩個主人公了。
抬頭,李稷看到遠處河岸上,正朝他們奔來的一行人,那些人裡有幾個是同村的村民,還有幾個穿著縣衙的衙役,隔了老遠,都能聽見他們在呼喊什麼。
荊越自然也注意到那邊的動靜,抽空抬頭看過去一眼,“找來的還挺快。”
可不是。
他們現在算是一朝成名,天下知了。
離光幕出現到現在也不過才過去一刻多鐘的樣子,縣官就派了衙役過來,不過看那行人奔過來的熱乎勁兒,該不是對他們不利來的。
【除了水梯,荊越還針對田間農夫務農用的工具作出了改良和發明,曆史上流傳下來的工具數量多達幾十件,像他發明的一種名為‘撒子’的長方形播種工具。
就是將菜籽裝入一塊木盒子裡,盒子底部開上幾排大小不一的小孔,底下再裝上幾塊完整的小木片,木片邊緣再掛上細繩,一抽動細繩就會有菜籽從孔洞掉到坑中,不用時再鬆開細繩,那木片又會自動回歸原位將孔洞擋住,保證裡麵的菜籽不會漏出。
類似這樣奇巧的發明還有很多,比如博物館中還在展出的像雙頭木車、人工碾米樁、角形鐮刀等等,都是荊越的發明之一,並且他的發明不隻在農事方麵,在機關器件上也有研究。】
【剛開始,金萬來還很欣喜發現了荊越這個人才,想要將他舉薦給神昭大帝。但後來他才發現,原來值得推薦的人才不隻荊越一個,李稷於農事上的天分同樣突出。】
古古:【等到許州山上的農田產出第一批糧食的時候,相較於其他人家的田地,李稷家田地的糧食產量總要高出其他人家三成
。】
【剛開始其他人還以為是李稷運氣好,開墾出的農田正好都是土壤肥沃,土質較好的,所以種出的糧食產量才高。
但等到第二年,有人家嫌山上的田地土地貧瘠,種不出多少糧就想乾脆放棄掉,但李稷不嫌這個,反而歡歡喜喜的地將這些田地接手過來繼續耕種,等到來年秋收所有人看到那片田地時,他們都傻眼了。】
【因為原本被他們嫌棄長不出糧食的地,到了李稷手中,又成了能畝產大幾百斤的好田。】
誒嘿,這一下就讓他們找出根本原因,也引起了金萬來的注意。
不是田的問題,而是種田人的問題。
【古時大宸的一畝田和現代的一畝田麵積有所不同,具體有多大主播也不知道,】畢竟古古又沒穿越過去親眼對比看看,他也是從網上查找資料,了解到這一點,【但據神昭年之前的史料記載,一般普通農戶人家一畝田地一年能產七百百斤糧就已經是很不錯的了,算是質量比較不錯的良田,一般的田頂多隻能產出大概三百到五百多斤不等,還有土質不好的,或因當地氣候原因,糧食產量更少。
如果想要達到畝產千斤的成就,不光需本年風調雨順,平常侍弄田地也要勤快,像除草、捉蟲啊這些是必不可少,還要保證田地有充足的水源。】
【然而古時的大宸可沒有農藥、除草劑這類東西,像這些事都需要人工去做,更甚者,如果田地地勢高了,通過人力來運水灌溉農田也是常態。】
怎麼個人力運水法兒呢?
也就是當時人們能想到的,最原始的辦法——用木桶裝水運送到山上。
所以這樣一來,就很耗時耗力,且這隻是人能做的,一年收成好不好主要還是看老天爺賞不賞飯吃。一場旱災,就能斷了不少百姓一年的生計,如果乾旱時間再長一點,還不知要餓死多少人。
古時的普通百姓,苦啊……
古古感慨,【民以食為天,人不吃東西就活不下去,務農的人家如果田地收成不好,也將影響一家人的生計。一個國家的發展更離不開農業水平的提高。】
【李稷之所以田種的好,多是來源於他從小就積累的種田經驗,但話又說回來,當時務農的人又不少,有些老一輩人更是種了一輩子田也沒有李稷種的好,這是為什麼呢?】
古古並沒有賣關子,直接點明重點道:【因為不光要有經驗,還要多思考、要想,要敢於實踐。】
【李稷可能不懂化學,更不知道什麼是物質的分解,但是他會看、會想、會思考。】
【當初木家村中也有和李稷一樣想開墾山上空地為農田耕種的人,但數量不多,可能是因為當時許多人家考慮到後期的灌溉田地是個大難題,所以才沒多少人願意去乾這事兒。
而李稷不一樣,他原本是李家村人,田產也在那邊,後來搬到木家村了一切從新開始,手中能買到的良田數量有限,所以不得已才和少數幾人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過當時許多人
家這樣選擇,也很正常,因為農戶人家本就生活不富裕,他們的體力和時間就是他們換取生計的砝碼,如果要開墾新的田地去耕種,首先需要考察土質,這是怕將來這塊地的土不適合耕種,長不出糧食;
其次,那批田在山上,儘管田地附近樹木多被砍伐,還組織有人巡邏守衛安全,山中的猛禽也被射殺了不少,但依然不排除山上有野豬、豺狗等獸類會出沒。
還有就是用水問題。
這些麻煩都讓不少人家不敢睹。
萬一因要照顧新的田地,而耽誤了現有的農田耕種,他們一家來年吃什麼?怎麼活?
而李稷則是,再無田地耕種,他們就沒法活了。
【當時荒地初開墾成田地,地裡多的是雜草和枯枝爛葉,還有許多的動物糞便,其他人都選擇了將這些多餘的東西清理出田地,而李稷則不,他直接放火在田裡將那些雜枝爛葉給燒成了灰,糞便也留在了田間。
當初還有人以為是他懶,但其實不然,這些恰恰才是他耕種的田地糧食產量增高的原因。】
農村種過田的人都知道,草木灰和動物的糞便對於田地來說不僅不阻礙其中作物的生長,反而還能增加土壤的養分。
“?這是什麼道理?”
大宸田壟上諸多人疑惑,相互交談著。
【但這可不是李稷田地增產的主要原因啊。在咱們現代農村有一些人家會通過給田地增加營養,從而達到來年增加糧食產量的目地,方法也就是堆肥。】
【在冬季農閒時期,為了使來年的春耕田地變得更加肥沃,就會利用作物桔杆、雜草、泥土、人畜的糞便等有機物混合堆腐製成肥料。】
【但通過考察大宸神昭時期曆史可以發現,這種方法在當時就已經被李稷發現並使用了。】
【至於和現代相比,堆肥效果怎樣,emm……主播也說不好,】古古想了想,才說道:【反正後期,經過李稷在大宸農業上的發展和一係列耕種方法的改進推廣,大宸到了昭元四十年,普通人家也已經普遍能實現畝產近千斤的成績!當然,根據土壤質量的不同還有地區氣候上的因素影響,糧食產量也會存在波動。】
但光是這一個平均數字的上升,就已經能看出當時的大宸在農事上的進步和提高。
【堆肥法讓李稷正式從田間走入朝堂,從一個農家子,搖身一變成了皇帝麾下的農務司副司長,很得帝王看重。
此後李稷一家從許州搬入京都,昭元三年,李稷上任後,馬不停蹄的帶著農務司的一眾人在帝王批給他的京郊田莊上,開始了長期研究如何能再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的方法,並在六年間陸續對大宸一些現有耕種技術進行改良,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昭元九年,他帶人前去北疆,支援南宮舒華在北疆研究出用土木棚房種菜技術。】
【後,他還試著用這種方法栽種稻黍,也成功了,但是到底受房子空間溫度限製,不能一次性大麵積種植稻黍,不然室內溫度供不上也是白搭。
空間大了,要提供足夠的溫度遠比小房子要難的多,所以他在幾次實驗過後,便隻好打消了這個想法,改為鼓勵民眾多建土木棚房,小麵積在室內種植稻黍,來總體提高糧產量。】
【然在北疆的這次種植經曆,仿佛讓李稷一下子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大概當時的他也在想,既然北疆那種冰天雪地鳥不拉屎的地方都能種出菜和黍米來,那原本一些在人看來土地貧瘠也不適合種植的地方能不能種出糧食呢?又該怎麼種出糧來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和好奇,李稷從北疆回京都後,沒多久就又出京了。那他這次出京是乾什麼呢?】
古古拋出這個疑問,手指輕輕一動,光幕上的窗口圖片移至下一張,然看著上麵史書記載的內容,大宸許多人都震驚了。
不是吧,他們眼花了?
看著那頁圖片上記載的文字,認字的人頭一次覺得這些字分開來看,他們都能認識,但是為什麼組合在一起,就讓他們隻覺得陌生呢?
【如何讓鹽堿地也能長出莊稼,就是李稷這次帶隊出京想要攻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