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次傷情,百裡神醫如何說?”
這次景德帝重傷,消息並未刻意隱瞞,基本上出去打聽一圈兒就能得到消息,但有些事卻隻有少數人知曉。
比如此刻的南宮舒華,在皺眉凝思了一會兒後,單刀直入吐出一句,“百裡神醫說,短則一月,長則兩月。”
南宮靖柔微微一怔,沒有失落或是悲傷,隻是臉上帶了點疑惑和猜測,“你問他就說了?”
“嗯。”
看南宮舒華點頭,南宮靖柔唇邊溢出一聲笑來,那笑似嘲諷,又似不屑。
“看來那老賊是真要死了,臨死前,還想著以儲君之位利用我南宮家。”但此時的她對那個位置可不感興趣,她隻願自己的兩個兒子安好,皇帝不皇帝的,倒是次要,更何況她大兒子也壓根不想要當這個皇帝。
百裡疾之所以能告訴南宮舒華這個消息,還不是景德帝有意安排?
沒見之前那次中風,消息瞞的多嚴實啊,哪有這次的敞亮毫不遮掩?
那個老賊也不是不知道這一點,卻還是拿那個位置來誘之,是覺得她還是以前的那個南宮靖柔,還是,那是他目前能拿出手、在他自己看來最引以為傲的籌碼?
“姑姑,阿爹讓我給你帶句話,他在宮外已做好萬全準備,讓你和表哥放心。”
“嗯,本宮省得。”南宮靖柔答完,忽歎了口氣,“隻希望這次,咱們都能全身而退。平安,便是福。”
幾日時光飛逝而過,轉眼又到了光幕開播的日子,這次的直播同樣引人注目,但其中關注的人裡多數皆為普通百姓,他們都是奔著農神這個稱號來的。
農之一字,事關生計,也是他們不能不關心的話題。
【各位粉絲朋友們,上午好,歡迎來到古古直播間,今天咱們要直播的主人公有三位,他們皆是在大宸民生方麵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第一位:農神李稷。】
古古說完,光幕窗口一分為二,一半是顯示他的頭像,一半兒是一幅像是簡筆畫一樣的簡單圖畫,畫上畫的是兩個男人麵對麵站在田埂上,似在交談,一個身寬體胖穿著粗布褐衣,一個身形瘦長,光著腳,褲褪挽起,像是剛從田裡乾完活上岸。
【李稷,字年輔,景德十年生人,老家是許州伍縣李家村的,世代農耕,其父早亡,家中兄弟姊妹共三人,李稷是長子,底下有兩個妹妹。
三人從小由母親拉扯長大,但在那個時代,一個女人要獨自養活三個孩子,所要承擔的生活壓力是巨大的。
所以李稷家從他爹死後沒多久就成了村中有名的貧苦人家,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一頓的那種,但哪怕再艱難,他母親還是將他們兄妹三人給成功養大了。】
【在李稷的成長過程中,貧困所帶來的,除了一些好心人給予的幫扶,還有嘲笑、鄙夷、欺淩。】
尤其是最後一項,當你沒實力反抗彆人給你的不公時,你無疑就成了最好的欺負對象,這
句話哪怕是放在李家村這個李稷的同族之人遍地走的村子裡也是一樣,雖是同族之人,但亦有不念同族子弟之情的人在。
【李稷是家中長子,懂事的早,從小勤勞能乾,性格淳樸,十二三歲的時候已經是種田的一把好手,後更是因勤勞能乾,攢了幾年錢給兩個妹妹湊齊了嫁妝,讓她們在適婚的年紀嫁了出去。
而他自己,則是在二十二歲的時候經媒人說媒,娶了鄰村的一位姑娘當妻子。
他的妻子長的頗有幾分美貌,婚後不久就引起了同住在李家村的一位嫡係族兄的注意,同年,李稷的這位族兄有次趁著李稷不在家,調戲他妻子,言辭輕浮不說,還色膽包天,想要動手動腳。】
【但沒想到,這時候李稷突然回來了,還正好撞見這一幕,於是直接把人給打了一頓。】
“活該!”
“籲~李稷這位同族兄弟做人可不地道啊,都說兄弟妻不可欺,還是同族兄弟之間,這人竟趁李稷不在家圖謀他妻子的美色,嘖嘖……”
田間,坐在田埂上歇息的幾個農家漢子議論,心裡想著,像他們村兒可不見這種事兒。
但後續的發展卻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
隻聽古古說道:【那人被李稷打本就是罪有應得,李稷也沒什麼錯,但是誰讓人家背景比他高呢。
那男人的嫡親大伯正是李家家主,他爹又是在縣衙當差,男人也算是李家村中一霸吧。】
雖然背景是他大伯,他爹也是個芝麻小小官兒,但是在李家村這種全是農戶人家的鄉下村子裡,也算是村中人不敢得罪的存在。
【寶貝兒子被打,他爹能咽下這口氣?】古古調侃,臉上帶著幾分嘲弄。
【自然是不能的。哪怕有錯的是他兒子,他也要為自己兒子‘討回公道’。
但他又知此事理虧的明顯是他兒子,若拿到公堂上去說,不一定能勝訴,於是,他就找到了他大哥,也就是李氏的家主,兩人聯合了李家村的一眾族老,想要懲治李稷。】
這就是知道走公的贏不了,就搞私的那一套了,古古搖頭感歎,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時代。
那個時代重家族血脈,甚至血脈親緣大過法度,一個家族裡對人動私刑也有著家法的名義,外人是管不著的。
而掌管家法的,往往就是一個宗族裡最德高望重的長輩、族老,家主更是有著極大的話語權。
但這些人處事卻不一定都公正清明,就像李稷的宗族一樣。
【李稷也不傻,一看家主和一眾族老來問罪的架勢,他就知道這些人的心思,拉偏架而已。
他索性帶著寡母和妻子自請出族、另立新戶,搬出了李家村,找了個村外的破房子暫時落腳。
但他還是低估了人心的惡,當夜,就有幾人闖進他家,將他打了一頓,還把他的一條腿給打折了。】
【這事是誰乾的,隻要不是個傻子就都能明白,但這次那群大公無私的李家族老和家主倒是不出來主持公道了,個
個像是啞巴一樣不聞不問,對李稷的遭遇隻字不提!
好在李稷還有點防備心,提早就把自己母親和新婚妻子送到了妻子娘家住兩天。
他的腿斷之後,也不敢再舍不得自己家在李家村中的幾畝薄田,變賣了所有家當就沒再繼續留在李家村,而是去妻子娘家接了妻子和母親就走。一家人搬到了鄰縣木家村安了家。】
農民的田地就是他們的生計來源,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怎會願意舍棄自己的田地呢。
也是沒有辦法。
古古心中無奈,接著將鼠標指向屏幕左邊的這幅圖,這看著像是理解題中出現的草圖,其中的故事隻要是在現代上過小學的也都知道。
【昭元初年,金萬來奉命來許州改善民生,想要發展當地經濟,許州山林中的樹木部分被砍伐,於是就多出了一片尚未開墾的荒地。
當時金萬山還想著要將這空出來的土地發展成農田,供百姓耕種,但是等找當地的農戶了解完情況後,才意識到,在山上開田耕種,用水是個大問題。】
【如果不解決水源問題,那山上的田地就算開墾了,也沒多少人願意上山耕種,且收成也將受到影響,金萬來愁啊,恨不能將山上那一大片空地轉移到山下種糧食去。
可就在一次上山途中,他無意間撞見在山上開墾出一大片荒地作為農田的李稷,見對方正在田間耕種,田中不僅水源充沛,禾苗長勢也好,於是金萬來便在田埂上停下,詢問他農田中的水是從何來。】
這也就是現代這幅簡圖的由來,取自金萬來田間遇李稷的小故事。
【李稷當時便答說:是自己同村的好友為自己做的一個東西,將水運上山來,所以他才能在山上的農田耕種。】
【金萬來聽後,大吃一驚,還有這種神奇的東西?】古古模仿著金萬來吃驚的表情和口氣,好像他曾親眼見過一樣。
【於是李稷便帶金萬來到了水梯麵前,親眼看了水梯送水上山的全過程。先是用一個似滾輪的圓形裝置放在下遊的河水中,滾輪外圈裝有一個個盛水的木桶,利用水流讓滾輪在自轉的同時再將桶中的水倒入滾輪旁邊木製的通道,將水送到下一個滾輪處,再通過這一個辦法,逐步將水遞送上山。】
【這個最初的水梯裝置是很簡陋,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很多發明在誕生之初也總是不成熟的,需要後期去一步步的去完善和改良,難的是最開始時的構思,說簡單點兒,就是怎麼想出來和怎麼做出來。】
有人難在沒有巧思上,有人難在沒有動手能力上。
但做出這個東西的人,恰好是兩樣都不缺,且,奇思妙想很多,動手能力也不差。
【而發明出這個水梯的人,就是荊越。
後來水梯通過他的一係列改良,已經遠比最初運水上山達到的效率更高,金萬來給了荊越一筆豐厚的報酬,並將他的名字和水梯之法寫奏折上報給了神昭大帝,然後,水梯在大宸境內開始慢慢得到推廣和使用,很多地方的百姓用水也變
得便利的多。】
【而隨著水梯的出現,當時木家村便陸續有了更多人上山開墾新的田地,田地的增加,讓最初隻為李稷幾家服務的水梯也要跟著改進,不然,其餘幾家還是要麵臨田地沒水的危機。】
大家都是生活在一個村子裡的鄰裡,不好說你幫這家,而另外所有人都不幫,太過厚此薄彼麵子上也不好看。
這事兒,自然還得靠荊越。
【荊越先是想通過增加水梯管道來送水到每一塊田中,但最後與眾人一商量,也有人覺得這個方法不好,因為若後期山上的農田數又增多了,難道荊越還要繼續加管道運水?】
【先不說這一路的送水量能不能滿足家家戶戶的灌溉需求,就說這工程量吧,要建成隻怕是個大工程,耗費的工夫太多,極其考驗人力物力,還有後期的維護與時時擴建,這都讓人感覺麻煩。】
【就在這時,李稷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光幕上展示出當時對應的史料記載內容。
古古解說道:【李稷問,是否能將田地從上到下按階排列耕種,再根據山地的坡度做出適當的調整,在相鄰的田地中間挖一條總的溝渠,引水入各家的農田,這樣水梯隻需要坐到每日運水到溝渠高處,水流自然向下流過,再挖通溝渠與農田的土壤連接處就自然有水流到田裡,而不需要水時,再用土將溝渠與農田連接處堵上。
李稷提出的這個辦法,被荊越讚同,也得到了當時村中大多數人的同意,於是在金萬來的人力物力支持下,木家村村北的那幾座山上,誕生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批梯田,之所以稱梯田,也有因水梯的緣故而被這樣稱呼的原因,它最早源於大宸神昭年間,發展至今已有千年的曆史。】
大宸無數在田間勞作的人眼前一亮,紛紛拍手稱讚,更有不少人露出驚喜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