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在教不會,那也是三房的事兒。她隻是隔房的二嫂,又不是他們娘,難不成管了吃喝拉撒睡,還要管他們一輩子。
哪怕元母,不也沒有對三房過多乾預。這回,著實氣狠了,才會想著將三房的人全部趕走。
事實上,元母隻是氣急敗壞下的口不擇言,心裡多半已經後悔了。不然唐姝根本就勸不了。這不,借著台階兒,元母沒再說趕走三房的人的話,橫了元盛一眼,就吆喝王氏趕緊收拾,好早點去縣城賣鹵貨。
“娘,已經收拾好了。”
王氏將手洗乾淨,趕緊和元母一塊兒背著昨兒鹵好的豬下水、豬頭以及豬蹄出了家門。
元昌本來該跟著一塊兒去,昨兒晚上的時候,突然來活兒,幫村裡姓葛的人家打造家具。做好的話,能賺幾貫錢。因此今兒就隻有元母、王氏去賣東西。
婆媳倆一走,唐姝就催促元傑趕緊將藥給喝了。
元傑挺聽話的將熬好的湯藥一口悶。
這時候石桌上擺放的小米粥已經差不多涼了。
“三弟,三弟妹趕緊吃飯,吃完飯該乾嘛乾嘛,娘本身什麼脾氣,你們兩口子又不是不知道,怎麼就糊塗到和娘死倔呢!”
“二嫂,我知道錯了。”
元盛頹廢得很,心中很不得勁兒,陳氏的作妖還是有一定效果的。現在的元盛已經有了親娘不待見他這個兒子的念頭,並且很深。
“娘是這個脾氣,但我心裡疼。”
“三弟啊,你心口疼的問題,該和你二哥、四弟好好探討,跟我說,不太起作用。”
想了想,唐姝叫上幾個孩子準備上山采野菜,走的時候,又丟下一句。“孩子我帶走了,你們哥三人好好談談,爭取娘和四弟妹回來後,三弟能找到認錯的點,帶上三弟妹好好跟娘認錯。”
不然信不信,還得趕你們全家滾。
說完,唐姝帶著孩子們施施然的走了,嗯,連元梅都被元蓮抱著,一起走了。就沒有一個孩子留下的,都很知趣的給三兄弟留下談話的空間。
唐姝杠了小鎬頭,幾個孩子包括元蓮都背著小藤筐。元蓮將元梅放在小藤筐裡,跟著唐姝往山上走。
村子的東邊有林子,昨兒晚上的時候應該下了一場雨,踩在枯枝腐葉上特彆容易陷下去,不一會兒的功夫,褲腳全是泥點子。
“二嬸娘,那是蘑菇吧。”
元蓮挺高興的指著鬆木樹底下的一簇雞樅菌。
“嗯,蘑菇。”
唐姝彎腰開始采蘑菇,孩子們四散開來,挖野菜的挖野菜,采蘑菇的采蘑菇。除了唐姝外,其實孩子們都不太會認蘑菇,有些顏色鮮豔的毒蘑菇都采了。
還有見手青,紅菇等微毒的蘑菇......
曾經去過雲省旅遊過好幾次的唐姝,對蘑菇的品種還算了解。見手青可以吃,隻要弄熟就成。
“這些有毒不能吃。”唐姝提醒幾個孩子注意點,彆儘采毒蘑菇。
“紅紅的蘑菇沒毒嗎?”元蓮好奇的問。
“紅菇沒有毒。放心,能吃。”
唐姝隨意一瞄,又看到了一簇木耳。然後采摘木耳後,又看了幾簇猴頭菇。運氣挺不錯,看來最近東山根本沒什麼人上來。
很快,孩子們帶的小藤筐都裝滿了。唐姝就招呼孩子們打道回府。算起來,其實也沒有上山多久,不過花費了一個時辰左右。
回到家,兄弟三人的談話已經結束。元昌在做木工活兒,元盛拿著鋤頭出門,大概是去地裡除草。
至於元傑,拿著一本翻閱得皺皺巴巴的千字文在外。
唐姝瞄了一眼,沒有關注,將元梅放到搖籃裡喊元川看著,就帶著元蓮、元桃將采的蘑菇還有野菜清洗出來。
其實這時候的人,很多時候是吃兩頓的。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吃早餐,下午三四點左右吃晚餐。後續如果餓了,吃的是宵夜,不算正食。
唐姝呢,她是習慣吃一日三餐。她做飯的話,都是中午估摸著點兒做,大概也就是12點左右。
倒是黃昏時分,再做一頓。相較中午的那頓,晚餐比較簡單。一般和早上一樣煮粥,還少了烙餅。
至於今兒中午,正巧采了不少野菜,唐姝就乾脆剁了豬肉,和野菜一塊兒包野菜肉包子。
蒸了很多,中午沒吃完,留了不少晚上吃。
元母和王氏臨近黃昏的時候才回來,東西早就賣完了,不過采買花費了一點兒時間,再加上牛車先回了村子,得另外找牛車回來,這才晚了。不然中午的時候就能歸家。
“掙錢了得想辦法買輛牛車。”元母擦著汗,心累的道:“趕車的老牛,太沒規矩,說好等我們把東西賣完再回來,結果我們把東西都賣了,回頭看不到他的人了。”
王氏也是很不爽的說:“娘說的沒錯,牛伯太不守規矩了。”
“那明天怎麼辦?”陳氏瞄了一眼一大堆待處理的豬下水以及豬豬的其他部位,挺小心翼翼的說。
元母瞄了陳氏一眼,沒吭聲。
唐姝想想,說道:“買耕牛好處多多,可以耕田,閒暇還可以趕車。就是太貴了,一頭耕牛少說也要20兩銀子。”
頓了頓,又問:“娘,今天聲音如何?”
“賣了三兩多銀子。”提起這個,元母的臉色就變得超級好看。“再跑一個月,想來能掙夠買牛車的錢。”
聽到這話兒,唐姝也就沒提用存銀先把牛車買了的話。
“現在天色還早。”唐姝開始安排活兒:“三弟妹,我們趕緊將下水洗了,一會兒好鹵。”
陳氏沒有反駁,甚至為了表現勤快,什麼活兒都搶著乾。元母默不吭聲的盯著,弄得陳氏的心啊,那是七上八下的。下水清洗乾淨,放鍋裡鹵上,幾乎忙碌到天完全黑透了。
第二天一早,外麵開始淅淅瀝瀝的下起雨來。元母和王氏商量了一下,還是包了牛伯的牛車,去了縣城賣下水。
這回趕在中午之前回來,並且回來之時,還牽了一頭未成年的牛犢。
“才要15兩銀子。”元母眉笑眼開的說。“我想著劃算,好生養著,過幾月就能用來趕車。哪怕耕地也是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