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醫仙百裡疾 二合一加更(1 / 1)

【大家好, 歡迎來到古古直播間。】

【今天啊,主播要講的人物主要有三個,他們分彆是在大宸曆史上有著醫仙之稱的百裡疾、殺豬將軍萬山和畫神甘宜之的故事。】

【直播時間會有點長, 咱們一個一個慢慢來說, 就先從醫仙百裡疾開始講起吧。】

約莫上午十點,古古開始了今天的直播。

沒辦法, 如果他不想晚上也開播的話,這個點兒就必須得開始了。

古古:都是為了生活呀……

他醞釀了一下措詞,就開始說道:【醫仙百裡疾, 生於慶安三十二年, 卒於昭元四十一年,享年九十五歲, 這在大宸算是個少有的長壽老人了。出身家世不高,祖上世代行醫,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醫術。可以說彆的小孩還在讀書和玩耍的時候, 他可能最先學會的就是看醫書,然後分辨各種藥材。】

【史書上關於百裡疾幼時的事記載的很少,比較模糊,他本人也很少提及,隻記得他約莫是從自己二十多歲開始四處行醫救人,經他手救過的病人數不勝數,而隨著他治過的病越多,他的醫術也是越發高明。】

【當史官相墨在他的畫像被請入傳世閣時,還曾詢問過, 他此生有何印象深刻之事,結果他想了半天,愣是沒想出來幾件。】

【或許是那時, 他的年紀真的很大了,忘性大。可你若要與他共同探討什麼醫術醫理,哪怕是十年前定下的約定,他也能清楚的記得,並且決不悔約。】

【縱觀他的一生,經曆的事情太多,也太過忙碌,卻終其一生都像是在重複做著同一件事。】

【少時學醫,長大後四處行醫,年過七旬開始將自己畢生所學傳授給更多人。】

【真的……】古古情緒上來,語氣也沒忍住頓了一下,【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真的很難讓人不崇敬。】

【可或許他治病救人,傳人醫理,無私授人經驗,要的也並不是世人對其極儘誇讚的虛名,而是出於內心的善良。】

【世間總有這樣的人,不求回報,無私奉獻,見不得苦難,常憐眾生。】

【他救過很多人,治好過很多人的病。可百裡疾卻很少能記得他們,因為他治過的病人太多,他就是想記也記不過來。】

【就像昔年,他在民間和薑萬寧初遇時,無償治好了對方的眼睛,後來再見,他甚至沒能第一時間認出登基後的神昭大帝就是當年落魄且有眼疾的少年。】

【他治好了彆人的病和傷,卻並不奢求他人的回報。】

每每回憶起看過的這個人物的生平,古古都打心眼兒裡覺得佩服,這樣的人並不多見,但也不是沒有,可至少他就從沒親身遇到過。

打開自己電腦中保存的史書圖片,再把圖片放大投放到直播間裡,光幕外的人一邊看著書上記載的文字,一邊聽著古古講述。

【昭元四年,青州大壩決堤,洪澇嚴重,無數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雖在當時朝廷有及時派兵救援,但由於古代條件有限,環境惡劣,又遍地多水,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就滋生病菌。所以災後,還是不可避免的爆發了疫情。】

疫情?!

一聽到疫情兩字,大宸不少人都嚇得心裡一緊。

田間勞作的百姓也停下手中的動作,瘟疫二字著實嚇人,因為這可不是鬨著玩的,那是發生一次就能帶走許多人性命的可怕存在。

一疫若生,千裡無雞鳴。

染了疫病的人倒在路邊,等到屍骨發臭了也無人敢上前去碰。

【史書有記,當年青州水患之後,染上瘟疫的人從最初的零星幾人,慢慢感染至幾十人,再到後麵的上百人之多。】

【在百裡疾傳下的古醫書中還可以找到當時疫情的症狀描述。他寫道:‘染疫者,初為喉部乾腫,接著便是麵部紅腫脹大,身體反複發熱,咳嗽,乃至最後因高熱而死。’】

死亡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他的聲音裡也透著認真沉重,因為隻要在腦海中想見這幅景象,就沒人還能笑的出來。

【當時曲蘭頌出發前往青州前,還明智的提前帶上了醫工,更是在發現疫情的第一時間就將染病之人隔離開來,但瘟疫這種東西,你防的再好也總不可能做到徹底隔絕,總會有漏網之魚。】

【再加上當時人們醫療條件和水平落後,曲蘭頌也隻能是儘可能的防止更多人感染,而要想徹底解決這場疫情,最後還得看醫者。】

【聽說青州發生瘟疫,神昭大帝采取自願和獎勵的形式,緊急發動各地醫者趕往青州,但一聽是發生的瘟疫,尋常人躲都來不及呢,又有多少人甘願冒著送命的風險前去呢?】

【所以哪怕當時朝廷許出的條件再豐厚,願意去冒險救治百姓的人終究在少數。而就算有了醫工的支援,若不能研究出針對這場瘟疫的藥,那去再多人也是白搭。】

【在距離疫情發生十五天後,曲蘭頌是愁的不行,累的險些也要病倒過去。】

【就在這時,醫仙百裡疾出現了,他緊趕慢趕,終於是趕到了青州。】

【他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仔細研究檢查了瘟疫病人的情況,在連續幾天的苦心鑽研下,終於研究出了治療這種疫病的方子。】

怕屏幕另一頭有粉絲沒見過這種病和藥方,古古還把疫病的病情描述和記載藥方的古醫書圖片,放在了直播間裡,放大進行展示。

這一下子,可引得大宸無數人拿起紙筆就開始謄抄。

手裡的事都可以先放一放,眼下這張方子才是他們眼中的重中之重!無價之寶!

因為這可是能救命的藥方啊!

你敢保證自己以後一定不會感染上這種疫病嗎?誰敢打這種保票?

就算是神仙也難預料,縱使隻有萬分之一的機率,惜命的人也想為自己的小命再上一道平安鎖,就算是求個心安也好啊,萬一日後哪天真就用上了呢?

這事誰都說不準。

【青州這場疫情看似來勢洶洶,但好在先有曲蘭頌臨危不亂穩住全局,後有醫仙百裡疾日夜不輟、不懼危險研究出治病救人的方子,這才使得這場瘟疫隻持續了一個多月時間就被撲滅,並沒有擴大範圍,成功挽救了當時不知多少人的性命。】

【但這也隻是百裡疾被稱為醫仙的開始,正是這次青州疫情過後,百裡疾的名聲就漸漸流傳開來,還傳入一些上層人士的耳中。】

但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在開始後麵一段內容的講解前,古古沒忘先介紹了下當時的環境背景。

他說道:【在當時的大宸,醫者的身份地位屬於很低的一個行列的,和當時的商人、農民、工匠差不多,同屬於賤籍。】

【百裡疾名聲起來後,雖然誇讚他的人多了,但相應的,找上他的麻煩也不少。】

古古此時就在想,是不是一個人成名的代價,就是背後總免不了遭人非議。

【正史有記,昭元七年,百裡疾上京為人治病,誰知最後病人的病未能治好不說,人還死了,於是那家人就怒了,直接將百裡疾丟進了大牢。】

???

病沒治好,還治死了人?

“治死了人?!那為何古古先前還誇此人醫術不凡?”

“莫非……是故作虛名?”

光幕底下,開始有人猜測,但很快這些人就知道自己猜錯了,因為古古的後一句話便是解釋。

【但這難道該怪百裡疾醫術不精嗎?當然不是,要讓你去給一個大限將至之人治病,你要還能救活他,那你就不能是醫者,而是該叫你神仙!】

古古語氣頗為激動,甚至還有些氣憤。

【大宸京都時,有一個趙氏人家的老家主,年過八荀,重病在床,其家人好說歹說、威逼利誘下硬是將百裡疾給請進了門,他在看見病人的第一眼,就嚇了一跳。】

【因為百裡疾一眼就看出,病人已是將死之人,藥石無醫,最多可再活三天。】

古古:【於是百裡疾就把這個診斷結果告訴了其家人。】

【但這家人不聽啊,死活非要百裡疾給接著治,他們執著的原因是為什麼呢?

因為躺在床上之人,還沒開口說出下任家主是誰呢,不能就這麼死了呀。】

“嘩——”

聽到這兒時,光幕下的眾人又是發出了一陣驚呼和議論。

有腦袋聰明的,已經聯想到了一係列陰謀論。

難道說……百裡疾就是個被找來的替死鬼?

【百裡疾被逼的沒辦法,就用人參等物吊命,可病到那個份兒上,就算沒咽氣兒,也是沒辦法開口說話和動彈呀。】吃什麼藥都不管用,人都要死了,除非來上一粒九轉金丹,古古在心裡不正經的想。

【眼瞅著床上的老爺子無法說話,那家人心裡急的呀,跟竄上樹的猴子一樣,直接將百裡疾開的藥加重了劑量。】

【結果……】古古一攤手,嫌棄的翻了個白眼,【哦吼,病人直接歸西。】

【偏偏這家人事後還將錯處全歸到了百裡疾身上,說他開的藥不對,你說百裡疾這冤不冤呐?自己不聽醫生話,瞎吃藥,結果把人給提前吃死了,一怒之下就拿百裡疾撒氣。】

【我也是服了。】古古道。

趙?

老家主?

按這個姓氏和年齡一算,京都各大世家貴族開始在心裡浮現出對應的人選來。

京都有兩家姓趙的人家比較有名,但百裡疾昭元七年上京,病人年過八荀的,好像就隻有城南趙家那一家。

“嗬……那家人吃相真難看,落得最後在史書上留下一筆,當真是好笑。”

“百裡疾也太倒黴了,無辜受冤,還要經曆牢獄之災。”

而反應過來,自己就是故事裡主人公的趙家上下:……完了。

有人驚慌失措,也有人樂得看好戲,因為此時被說躺在床上的老爺子此時還身體健康著呢,且看這位如何收拾自己的孝子賢孫。

古古吐槽完,也終於是又補上一句。

【但這世上啊,總也有人會記得他人恩情,知恩圖報的。】

【當時正好有一朝中胡姓官員的母親聽說了百裡疾被關入獄的事,就開始想辦法為其申冤。因為百裡疾年輕時就曾治好過其家人的病。】

【這名官員地位不高,得罪不起趙家,不能硬來,於是,他就選擇將這冤情上報給了神昭大帝。】

事情到了這裡,也就基本明朗了。

百裡疾的名字隻要出現在蕭臨淵跟前,他自然不會放任不管。

最後也果如大宸許多人所想一樣。

【神昭大帝在得知此事之後,開始命人徹查,最後查出百裡疾是被冤枉的,便將他放了出來。】

【對於人才,神昭大帝向來是不願放過的。但他也知道,就算封百裡疾為宮中醫正也沒用,因為人家想要的從來不是隻為某一個大人物看病,而是為天下所有為病痛折磨的人診治。】

【比起當宮中聲名顯赫的醫正,百裡疾的確更想當一個四處行走治病救人的普通遊醫。直播間裡的小夥伴兒們,有知道神昭大帝是開出什麼條件,才最後成功使百裡疾留在了京都的嗎?】

其實這個答案,古古之前也淺淺透露過一些,如果直播間裡的真是現代觀眾,當然不差學過曆史的。

但現實就是,現在觀看他直播的……就是一群生活在千年前的老祖宗啊。

‘老祖宗們’想了一想,開始說起了各自的猜測和想法。

有人說:“難道是蕭臨淵給百裡疾找了一群弟子來傳承他的衣缽?”

“可能是,但我猜,估計還搜羅來了不少醫術大家,百裡疾是個醫者,醉心醫術,有這群人在就能時時交流和探討了,我不信他還舍得走?”

“有道理。若不能以利誘之,卻總有能讓他心動的東西,就不信不能讓他放下堅持。”

“……”

【衣食住行,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是老百姓生活至關重要的四個方麵,但除了這四項,還有醫病的醫也很重要。但在古代,似乎所有人都下意識忽略了醫者的價值。】

【但神昭大帝是個英明且睿智的君王,他不光看到了醫者的價值和重要性,還想將醫這方麵發展的更加強盛。】

古古展示出新的史書記載圖片,一段段文字都是那個朝代關於百裡疾最真實的記載。

【他知道百裡疾不在乎虛名,但就像元鴻因有仁心,憂心百家之學而選擇留在京都與柳尚共事一樣;百裡疾的善心,就是他的軟肋。】

【醫者重傳承,百裡疾醫術再好,可他畢竟隻有一個人,能救的人有限,也隻能活個幾十上百年。】

【縱有醫書傳下,可到底比不上他親自傳授醫理和治療經驗,等到他一死,能學得他一身醫術精華的最多也隻有他的親傳徒弟。】

【他治病救人,他的徒弟也治病救人,他的徒子徒孫也同樣如此。可就算是這樣,天下患病之人,何其多啊?哪能救的過來?】

古古歎氣,更何況是在環境惡劣的古代,百姓缺衣少食,缺乏衛生知識,有時候一場病就能要了一個人的命。

【尋一個會治病救人的醫者不容易,更何況是百裡疾這樣有善心、醫術頂尖的大夫,更是不可多得。】

【史書當中,有關當時他和神昭大帝這段談話的詳細記載,當神昭大帝與他談到百姓求醫難這個話題時,他亦心有惆悵,長歎曰:“吾亦憾天下醫者少,傷病之人多,縱使吾習得一身醫術,卻常悔未生得三頭六臂。”】

像元鴻一樣,他隻是一個人,不是神。

他為人治病,病人卻多到治不過來,他的心中亦是充滿無力。

【神昭大帝看出了他濟世救人的善心,便提議,想讓他將一身醫術傳授給更多的人,問他願不願意?】

【百裡疾沒有猶豫,答道:“求之不得,此乃吾之幸。”】

【於是,昭元七年,六月,在神昭大帝的決議下,大宸史上第一家醫學院誕生。】

【百裡疾為院長,傳授自身醫學知識,但同時也是大夫,免費為來醫學院求醫的貧民看病診治,醫學院一應花銷從國庫出。】

【當時的醫學院雖占地麵積小,所有師生加在一塊也才隻有三十五人,但這無疑是古代醫學史上最值得被紀念的一天,也是後來大宸醫學崛起的伊始。】

古古深吸了一口氣,再度在心裡感慨。

是為百裡疾,也是為神昭大帝。

【這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尤其是在當時國庫不豐的情況下,神昭大帝還敢做出這項決定,不可畏不大膽,但無疑也是在認真權衡過才做的決定。】

【可百裡疾和當時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神昭大帝這樣重視醫者?】

【甚至,是鼓勵人學醫的。當然,他並沒有直說哈,因為他的一句話或舉動造成的影響太大,如果人都去學醫了,誰種地?誰經商呢?】

【所以,他隻從一些國策的細節處,進行了調整和暗示,但有心之人必是能看出,他有這個意思的。】

【百裡疾從未見過這樣的人,而且這樣的人還是一個君王。他不敢置信,曾言:“陛下為王者,亦憐眾生。”】

【而神昭大帝給他的答複是,‘人生而肉體凡胎,生老病老乃是尋常。何人不生病?何人不受傷?若人有傷病,卻無人可醫,該是何等窘迫境遇。增加醫者數量,於國有利,於百姓也有利。’】

【他認為,適當發展更多會醫之人,很有必要。於百姓和國家而言,是好事。】

【也正是從這一天起,古代醫學的巔峰時代,正式起航!】

古古說的頗有些熱血沸騰,大宸諸上層貴族人士卻大多並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或是品茶聆聽著,或是淺淺點評兩句,但也僅限於此。

因為,他們從骨子裡,還是看不起醫者這一身份的。

就算百裡疾再如何的聲名鵲起,醫術再如何厲害,也還是個醫者,地位遠不如他們,是為他們服務的對象。

所以此刻最能與古古的心情達成共鳴的,大多還是一些普通人。

“這是個好事啊。”

“是啊,懂醫術的人多了,這樣我們看病也能找到人治了。”

“你們說,醫工多了,那治病的錢是不是也會少一點?像咱家最近又添了個兒子,將來多口人吃飯,誰知道今後什麼時候就會有生病的時候?治病錢……總之能少點就少點吧。”

男人歎氣,滿是皺紋的臉上,全是對生活的愁苦。

“……不是說那位是個好皇帝嗎?大夫要有了,可咱百姓看病吃藥要是沒錢,那也還是沒轍。”

“我覺著……”

“吧啦吧啦……”

這樣切實獲得的好處,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才是普通百姓更關心的內容。

田間,坊市裡,許多人低聲聊著,或笑或歎。

像之前古古說的,景德帝幾個兒子為爭奪皇位鬥的如何如何厲害,可在普通人眼裡,可能這就跟自家幾個兒子爭家產一樣,就算惹人笑話也隻是一時的,他們心底再深的感觸就沒有了。

因為他們當中,或許還有人連皇帝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他們也不關心這個,處於階級上層人物間的鬥爭,與他們何關?

【但醫學院雖已建,真正開始發展向上卻是在大宸戶籍得到統一後,那個時候,醫者、農民、工匠等人的社會地位開始被逐漸拉高,人們對學醫的抵觸也在慢慢變低。醫學院由一開始的幾十人,擴大到上百人,再到後來在其他地方開了分院。】

這是個好現象,但正如神昭大帝想要讓大宸子民人人都能讀上書一樣,是個漫長的過程。

【百裡疾平素治病救人從不避諱旁人,樂於分享自己的醫學經驗,從不藏私,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同行都是如此,幾十年如一日的治病救人、傳授他人醫術。】

【他教過的弟子和救過的人太多,師從他醫術的人學成又能去為更多的人治病救人,久而久之,民間越來越多人出於對他的敬佩,和醫術高明的讚賞,自發尊稱他為‘醫仙’。而他也慢慢成為了那個時期醫學界的領軍人物,無人可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