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湘:“其實這個我一開始考慮過,但目前的對講機普遍待機時間短,不利於我們長期行進需要。而且這次是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不介意分頭行動。”
李博:“如果真的要帶對講機,那就需要多準備很多電池,就會增加不少負重。光是養紅外望遠鏡,就要很多電池呢。目前情況看,其實我們最缺的是食物,應該把所有不必要的負重換成食物。真需要分頭行動的時候,也是我和茶湘來負責,我和她基本不會迷路。”
紅外望遠鏡是他們夜間很容易用到的工具,所以帶不少電池養著它是很必要的。
楊老三:“好吧,我沒考慮到充電問題。”
林方嶽:“大的衛星地圖還是準備一張,方便在上麵勾畫當時的地圖。”
大家商量了一下,覺得同意,就帶著吧。
現在的衛星地圖與1400年前肯定是有差距的,但還是很具有參考價值的,所以地圖這個事兒必須安排上。
林方瑤問:“你們說,我們路上遇到老虎豺狼什麼的,怎麼辦?”
李博:“我們有鐵鍬可以用來防禦,也能用鐵鍋等金屬物品,敲擊製造大的響聲,可以起到嚇唬它們的作用。還可以用我們的強光手電,照射它們的眼睛。捕蛇用的工具劉老二他會用,所以理論來說問題不大。在野外儘量不穿布鞋,容易被蛇蟲咬,還硌腳;如果需要進村寨或者城鎮,再換布鞋。”
張華想到了洗澡問題,問:“我們是傳送過去的時間是陽曆三月,很冷啊,河水裡不能洗澡,要不我們備些消毒濕紙巾?簡單擦擦,當是洗澡了。”
林方瑤答:“這個事情我和茶姐考慮過:代替洗澡的話,需要帶大量濕紙巾,增加負重。所以我們想著,就拿毛巾,沾濕後擦洗,然後好好清洗毛巾。消毒濕紙巾不拿多,主要用來清洗傷口等。”
劉老二:“要不再加個針線包吧?衣服破了縫一縫。”
李博:“這個需要,簡單針線活兒我還是可以的。”
茶湘:“我也可以,而且我家裡剛好有一個帶剪刀頂針和線的針線盒,小巧方便,我來負責就是。”
林方瑤也同意:“對啊,有剪刀還方便簡單理個發,要不劉海太長不方便。你們男生的頭發麼……我也不是不可以幫你們湊合弄弄。”
楊老三問:“要不要帶無人機?可以追蹤水源,還能遠程監控戰場。”
茶湘:“不行,無人機聲音不小,被人看到寫進曆史怎麼辦?我們不能改變曆史。對講機都不讓帶了,無人機就更算了吧。水源方麵,我們優先沿著河流行進,遠離水源的時候準備好儲水,尋水時優先往山下尋找,問題應該不大。”
林方嶽:“而且我們不是要打印衛星地圖做參考嘛?水源不會太難找。”
張華:“那我們預計去‘參觀’多長時間?”
李博:“如果遇到不便處理的危險,馬上用藍寶兒逃命。如果一路順風,最多幾十天,就應該回來了,不能太久。”
大家點頭同意。
張華摸著自己的眼鏡,問:“我這現代的近視眼鏡怎麼辦?靠帷帽遮?”
劉老二說:“沒事,漢代就已經有眼鏡了,那時候一般叫琉璃。”
劉老二問:“我們能不能去長安看一看啊?雖然公園620年的長安還沒有被李世民建設得非常繁華,可是我還是挺好奇,想看看是什麼樣子。”
茶湘:“我們的服飾相比真實的曆史人物來說,還是太怪異了,麵料都不一樣。還有咱們背的裝備,更是人家沒見過的,在他們麵前出現,很容易改變曆史啊。反正我們應該儘量少接觸人。況且我們沒有那個年代的戶籍,隨意進城不安全,進都城更難上加難。”
劉老二:“啊?那我們還準備布鞋乾啥?要是一路都不進城,古裝都沒必要穿哦。”
茶湘:“我們是不主動進城,但是難免路上遇到人,穿著古裝方便點。萬一路過村莊需要討點水喝,反正衣物是必需品,既然肯定是要穿,不如穿古裝。就算麵料不一樣,也比直接穿現代裝的好。”
彆說劉老二了,其他人也覺得沒能看一看李淵定都的長安城,都覺得可惜。但是大局為重,沒有辦法。
林方嶽:“咱們五個大老爺們兒,都是短發,在那個男人留長發的年代,我們會顯得超級特殊的,能不見人就彆見人了。”
劉老二:“啊對,我記得短發在古代,一般是犯罪了的人才會留……我們確實不適合拋頭露麵。戴假發很不方便,讓人碰掉了更解釋不清。”
茶湘:“所以我們平時要一直戴著帷帽,遮陽擋雨擋頭發。”
林方嶽:“等等,如果我們真的遇到了古人,他們說的話勢必是方言,而我們說的是普通話,人家問我們是哪裡的,咱個要怎麼說?”
行走的百科全書劉老二舉起手來:“這個我知道!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是以承德話為主要基礎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普通話最接近古代承德話。我查過唐朝初期的地圖,承德和北京這一代歸為‘河北道’。曉得不?那個時候不叫‘省’,是叫‘道’。所以,遇到人時,我們就可以說是從河北道過來經商的。”
張華:“我記得直播挖掘八星堆的時候,有彈幕說是普通話暴露了那個假古代人的,那他們說的豈不是不對?等於沒考慮到對方是河北道的人啊。”
劉老二:“普通話隻是接近承德方言,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但是發音同方言還是有明顯區彆的。就比如,播音人員說話和老北京人說話,聽起來是區彆很大的。那天那個假古人說的話,明顯是字正腔圓背了台詞的,一聽就不對。”
張華:“原來如此,那想想我們還缺哪樣。”
好像物品已經很全了,於是討論下一個問題。
他們搜集了些620年事件,大家拿出這些進行對比,看看參觀哪個最合適。最終,7人拍板定了,要去觀察這件事:
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帶兵三萬,出兵討伐山西劉武周部將宋金剛時,據說有一晉州百姓吉善行,在浮山縣羊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對吉善行說“為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年。”這位白馬老叟據說就是太上老君。
唐高祖李淵聽信了吉善行的報告,便在羊角山立廟祭祀宗祖老君,改浮山縣名為神山縣。此後李唐王室與老子李耳的祖孫關係正式確定,各地相繼修建老子廟,李淵多次前去拜謁老子,以示崇敬。
原本他們想按照曆史,去看李世民攻打劉武周的經典戰役,順便圍觀李世民和李淳風什麼樣子。可是這樣接近戰局,他們太容易送命。雖然有危險的任務更加刺激,但是思來想去,命最重要,還是圍觀道士更保險。要是一不小心,改了一丟丟的曆史,蝴蝶效應一撲騰,他們回不來現代,怎麼辦?
劉老二:“我特意問了一些信道教的人,他們說確實有這個傳說。有不少道觀還專門寫了太上老君的這個故事。”
張華:“這個我有印象,去過的一個公園的道觀裡有記載。”
楊老三:“雖然太上老君不一定是真的,但是這件事應該是有的,我們就在羊角山守著怎麼樣?找個望遠鏡方便觀察的高地,守株待兔。”
李博:“這個是農曆幾月的事情?我們穿越過去,時間趕得上嗎?”
劉老二頭疼道:“就因為是傳說,所以時間很尷尬,有說農曆二月,有說五月的。還有這個吉善行,有說是樵夫,有說的道士,我也不知道他具體是乾什麼的。畢竟這麼多年了,傳說的事情傳錯再正常不過。”
林方瑤:“哎,我們還真是沒頭蒼蠅,瞎撞呢。如果能遇到這個事情最好,遇不到就當野外鍛煉身體了,反正比圍觀人家打仗安全。”雖然林方瑤戰力不低,但做事穩重不冒險。明明她是最想見李淳風的人,可是還是更加珍重自己的小命。
楊老三疑惑地問:“咱們7個人中,博哥茶姐和瑤瑤的戰鬥力都非常可觀,我們四個雖然菜,但也不算拿不動鐵鍬,真的不能遠遠圍觀嗎?”
茶湘搖頭:“我們的戰力,和人家那些天天體力鍛煉的士兵比起來,那才是真的菜。人家的弓弩手也不是白吃飯的,說不定看到我們在山頭遠望,一箭就飛來了。運氣再差一些,人家當我們是敵方探子,來個萬箭齊發,用藍寶兒逃都來不及。”
楊老三一想還真覺得可怕:“那我們還是猥瑣發育,遠離人煙的好……”
李博:“絕對不摻和人家打仗。我們最壞的情況,就是誰都沒遇到,什麼曆史事件也沒撞上。就當做休長假戶外露營,我們也不虧。”
茶湘:“這個太同意了!不像你們學生,我們很難有長假可以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