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貴州印江宏源茶業名優茶的負責人何源便與那位嚴肅的中年婦女一同走來,與大家寒暄一番後,就在李歡的指示下與田毅邊走邊聊了起來。
在貴州印江宏源茶業名優茶的生產車間裡,一台台嶄新的茶葉加工機械轟鳴作響,工人們鼓足乾勁趕製翠峰、梵淨貢眉等茶商急需的訂單產品。
“田總,我們這裡的名優茶生產車間,擁有 3 條名優茶生產線,已滿足了縣內茶青的加工,而且茶葉加工的品種、數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何源一邊指著工人和機器,一邊麵向田毅介紹著。
“如今,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源源不斷。儘管今年又新增了名優茶加工生產線,但茶葉銷售仍供不應求。”
“今年我們公司的名優茶仍以國內銷售訂單為主,主要銷往浙江、山東、福建、甘肅的蘭州等地區。目前市場供不應求,今年我們公司僅梵淨貢眉這一單品的訂單就有 5 萬斤,目前也僅完成了一萬三千多斤。”
這時,縣委的一人走了過來說道:“貴州印江宏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是本縣唯一一家集茶葉精製加工、市場營銷和出口貿易於一體的股份製龍頭企業,引領著全縣茶葉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公司現有茶園麵積 2.4 萬畝,涉及 8 個鄉鎮和 21 個基地,預計今年僅名優茶產量可達十萬斤,產值四千萬元以上。”
田毅邊點頭邊問道:“既然如此,為何不擴大生產呢?”
“其實去年,我們加大了茶葉加工設備更新改造的力度,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在新寨鎮團山村改擴建初製廠生產線和精製廠生產線,此外還建了出口小包裝生產線 1 條,主要銷往摩洛哥、意大利等地。但是現在國家停止了我們貴州的大基建資金,而我省又大力發展大數據,即當下火爆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銀行那邊便捉襟見肘,缺錢啊。”何源也悶悶不樂地說道。
田毅疑惑地看著李歡和縣委的人。
“田總,這也是迫不得已,我們這裡先天不足,這是貴州的宿命,地無三尺平,貴州長期落後,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根本原因。”剛才那位縣委的人開始徐徐道來。
“在這裡鐵路不行,比如與貴州一樣十三不靠的河南,因京廣、隴海十字交叉,成為全國的鐵路樞紐,多了交通方麵的優勢。
“想學雲南靠航空。畢竟我們這裡多山、修路難、不沿海、不沿江,因陸路不易、水路多艱啊,但是現在大基建資金一停,就變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如今貴州確實工業投資與基建倒置,投資和經濟結構呈“頭重腳輕”之勢。資金都投向了基建,工業缺血。
貴州的基建,少了製造。如前所述,貴州的資金,主要投向了基建,工業和製造是小頭。這與中國整體的情況正好顛倒,故不能產生中國過去 40 年“製造-基建”的良性循環。
雖然貴州基建的大發展,已經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市市通高鐵,交通發達了,但是貴州如今隻能依靠三農、旅遊來發展,讓農民成為受益者,對於貧困人口最多、扶貧任務最重的省份來說,達到了富民的效果。
但是民富不一定能強省,僅依靠三農、旅遊是不夠的。交通、基建的主要使命,還是需要發展工業,尤其是製造業,而最可怕的是房地產在貴州發展不起來,如今還在下滑,而如果沒有房地產帶來的大筆土地收益,政府哪來的財力可以下餃子一樣修路、建橋、擴港口、修機場?
循環不良性,有路無貨,道路的成本收不回來,投資沒有收益,基建的可持續性就成為問題。
以前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貴州的財政收入 3000 億,中央給了 3000 億,等於一半的收入是自己掙的,一半的收入是中央贈的。一個省的財政,一半靠中央,自給率不足 50%。
中央給貴州這麼多錢,一是看貴州太窮,二是看貴州沒彆的活路。不把交通搞起來,任由貴州一如既往地“夜郎自閉”,大到共同富裕、平衡發展,小到扶貧,國家的麵子都不好看。因為窮、因為沒活路,反而獲得了國家層麵的特殊支持,這也算是因禍得福。
雖有中央撐腰,貴州財政搞基建有一定底氣,但政府的錢畢竟隻是基建投入的一小部分。基建的特點,自有資金二成,是小頭;銀行貸款八成,是大頭。貴州基建鋪了這麼大的攤子,本省財政+中央給錢+地方發債,才隻夠開胃。剩下的大頭,靠銀行。
這就產生了兩個風險。一是地方舉債修路帶來的債務風險。這方麵已經壓力很大了,各省之中,貴州雖然經濟增速、債務率同步居前。二是貸款修路給銀行帶來的金融風險。
兩大風險,歸結到根本,是“有路無貨”的風險。如果貴州製造發展不起來,有路無貨,沒有物流、人流、收入流,則貴州政府將無錢償債,貴州交通將無力還貸。前者的風險,隻能中央政府來扛;後者的風險,隻能由各家銀行來扛。
所以在國家停止大基建資金後,貴州隻能賺快錢,所以瞄準了大數據,但是現在火爆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新能源、生物科技,都不是什麼新東西,有的甚至是老掉牙的。到底其中的哪些可以成為下一輪技術革命的主角,也是天知道。
而且大數據在貴州也有實效。雖然還是虛多實少,大數據的實,在於硬件;它的虛,是後期開發、應用。大數據真正的價值,在虛不在實。
但實的價值也不小。各大運營商、各大金融機構、各大電商、互聯網巨頭,包括政府,凡是擁有海量數據來源的,都需要找個地方放置這些數據,然後再談得上開發、利用、變現。存放。
對於這些機構來說,存放是一種成本。但對於貴州來說,保管則是一種收益,是稅收、GDP 和就業。不管用什麼方式,貴州最終成為這些機構一致認可的存放地。由於貴州的獨特氣候、地理、稅收和政策支持(天氣涼,有利於散熱;火電水電既濟,充足而廉價;稅收優惠;自然災害少),機構的存放成本降低了不少。從貴州的角度,金融、IT 這些高大上的行業,第一次集中將注意力投向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巨頭(如蘋果、BAT、華為),蜂擁而至,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而且實惠。僅僅隻是數據中心的建設,就已經讓貴州的 GDP 好看了許多。不僅體量因之變大、速度因之加快、稅收就業因之增加,GDP 的質量也因為“大數據”三個字而熠熠生輝。貴州,從落後的農業省,一躍成為數字經濟的新貴,麵子與實惠俱足,中看又中用。
但這個用,依然還是停留在實的層麵。大數據最具價值、最具潛力的虛的層麵(Data Mining,挖礦),貴州並沒有受益多少。這就如同一個倉庫保管員,貴重的貨物每天進進出出,與他並沒有太大乾係。他所拿到的,就是一點微薄的保管費。
從這個意義上,大數據之於貴州,依然是中看而不太中用。不解決這個問題,貴州永遠隻能像很多人嘲弄的那樣,隻是一個大機房而已。